今天,我通过“摆渡人”志愿服务站参与了一场特殊的葬礼。“这是一次特殊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将送别几位掉落凡间的天使,致敬生命,回归自然。”临行前,志愿服务站的队长如是跟我们说道。
本周五的时候,志愿服务站的队长在群里发布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志愿活动:“本周日我们将与齐鲁医院的老师们一同在长清福寿园参与器官捐献者的花坛葬活动。”于是乎,我便在今天中午时分带着我们小队的六名同学,跟随齐鲁医院的四位老师坐上了前往长清福寿园的汽车。
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仿佛天空中有着一层薄纱笼罩,低沉的风声仿佛在为落入凡尘的天使而哭泣,一路无言,我们默默倾听着前排老师聊着些许话题,关乎死亡。恍惚间,我们似乎拐进了一个狭小的巷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当我伴随着同伴们的呼唤走下面包车,映入我眼帘的赫然是一个现实中的桃花源。山东福寿园是经民政厅批准的、省内首家集生态、旅游、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花园式陵园。福寿园地处“二十四孝”民间故事发源地---长清区孝里镇,占地千余亩,南靠泰山,北望黄河,与大峰山相邻,由齐长城围绕,园内层峦叠嶂,碧水充溢,呈“七星抱月之势”。
温暖、和谐、安详,这是我对于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依山傍水,林海拂云,花团锦簇,绿草如茵,伴随着林间的点点雾气,如诗如画。走进场馆,工作人员向我们大致介绍了这片土地的区间规划:“这块区域保留着革命先辈们光辉,那片区域则属于文人学者…”我不禁问到:“都是死者,为什么要把墓地分得那么清楚呢?”
“视死如生,这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值得遵循的信条。”为什么要视死如生?因为一个人的逝去既可轻于鸿毛,亦可重于泰山;因为生存的与否并不在于物质意义上的生存死亡,更在于生命创造的价值与追求;因为每一个生命,本身就值得尊重。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送别仪式正式开始。手捧着圣洁的白坛,我们跟随工作人员的指引,来到了送别的地点。不同于想象中的墓碑石室,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静谧的花坛,一道深坑,一群送别的人。看着得到捐献器官的患者在家人的陪同下悲痛哭泣,看着他虚弱却健康的身体,我似乎感受到了手中天使的欣慰与幸福,沉重的心灵仿佛受到了洗礼。
或许,这就是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吧。
仿佛心结得以宽释,我又观察起了四周的景象,阴沉的天空、悲伤的人群、严肃的气氛,手心不自觉地分泌出了些许的汗水。主持人在宣讲中说:“我们的生命起源于自然,死后亦将重归于自然。此次花坛葬,我们将送别这几位为了延续他人生命而甘愿捐献自身器官的天使……我们采用了可降解的白色骨灰坛,使得我们天使的遗骸能够在地下的深处完全而彻底地回归自然的怀抱,叶落归根。愿他们能在自然的怀抱中得以安息。”
致敬生命,回归自然,视死如生,叶落归根。即便是在医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死亡的阴影仍然时时笼罩在人类头顶。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的背景下,生命显得那样的脆弱。尊重生命,直面死亡,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关心和思考的严肃问题,而身为医学生的我们更要为未来面对生命的挑战而做好坚实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