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 星期日 晴
洁白的梨花、柔美的玉兰、明媚的阳光、蔚蓝的天空……点缀着今天的趵突泉校区,一大早醒来,我赶往临床技能中心“景蓝斋”参与第八届临床技能竞赛志愿者工作。道路两旁,都是拿着厚厚的资料准备研究生复试的学长学姐,走在他们之间,我下意识放低了脚步声。
赛前培训时我分到了“站内志愿者”的工作,听这个名字是个不错的“差事”,在考站内协助老师整理物品,还可以顺便目睹到竞赛的全过程,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准小医生”而言是再好不过的了,但由于前期需要进行严格的试题保密,我今早才真正得知了自己的工作内容:进行后穹窿穿刺包的打包和相关物品的清点整理。拿到物品清单时我着实被吓了一跳,在十站循环考试的2分钟间隙内,我需要整理好30种医疗物品,将一次性的器械丢弃、换用新的;将所剩无几的碘伏、肥皂水充满;将注射器、无菌手套、棉球等用量大的物品补足;最重要的是我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后穹窿穿刺包的打包。那里面包含了阴道窥器、宫颈钳、穿刺针、卵圆钳等我从未使用过,甚至从未见过的12种物品。
从早晨7时40分到达景蓝斋,到上午9时20分比赛正式开始,老师耐心地为我讲解打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我一遍一遍地练习,一点点将后穹窿穿刺包里的物品烂熟于心。因为我所在的考站是操作流程最为复杂,涉及物品最多的一站,我全程在房间的一角观察每一件物品的“去向”,它有可能是一根长长的穿刺针,本应被丢弃到利器桶里的它却不知为何来到了“深不可测”的垃圾箱;它或许是有几分冰冷笨重的窥阴器,学长学姐们慌乱中就把它们放入了某个阴暗的角落;也有可能是和臀巾揉在一起了的洞巾,消耗殆尽的碘伏、肥皂水,被装满了模拟液体的试管;飘到地下“隐身”起来的无菌指示卡……第一组结束比赛后,信心十足的我一下子变得手忙脚乱起来,打包的过程中,因为遗漏了无菌包中的物品,来回开开关关了好几次;补充碘伏时倾倒得到处都是;穿刺针无处可寻;眼看下一组比赛的选手都已经进入了考站,我才在忙乱中结束了准备工作。
第二组比赛开始后,我离开考站寻求老师的帮助,希望老师帮我把中间的时间延长一些。老师权衡大局,在不耽误整场比赛进程的前提下,指导我在每次考试结束后清点无菌穿刺包内的物品,并安排一名志愿者将其拿到旁边的准备室里。我先换用事先准备好的另一个穿刺包,再利用下一场考试的时间进行打包。有了老师的协调和帮助,我的工作顺利的很多,也逐渐可以熟练地在两分钟的时间内将所有的物品恢复原样,保证了考试的顺利进行。
进入大学快要三年,我做了200多小时的志愿服务,而这次,在忙碌到手脚不停的3个小时里,我从陌生到熟悉,从慌乱到镇定,从孤军奋战到寻求帮助;我也目睹了,师兄师姐们的紧张与从容,疏忽与严谨,停顿与流畅……刚刚播出的《人间世》第九集,描述了每个临床医生是怎样从一个“没有自我价值感的”小医生,逐渐成长为一个满满成就感的医学界翘楚。而今天,这样的场景就在我的眼前发生着,站在考场一角的我,目睹、感知并感恩着这一切。
早上老师为几个站内志愿者讲解的时候,她等到所有志愿者都来了,像上课一样,把每一考站所考察的知识讲给大家,我们提了些拙劣的问题,她笑着慢慢地解答,窗帘开了一角,明媚的春光映进来,她拍了拍我的肩膀,阳光给了我温暖,她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作者:2016级本科生 王言 来自单位: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