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钟,匆匆的脚步声轻轻地唤醒静谧得仿若仍沉醉于梦乡的趵突泉校区。像往常一样,我早早地来到教室自习,猛然发现,本学期最后一堂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理论课在已经结束,翻一翻教学日历,刚开始接触整合课程的那种不安与彷徨如在眼前。
开始的开始,我们接触病理学和诊断学等课程时,会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知识而感到迷茫。有时没有做好预习而只顾翻书遗漏了老师讲课的重点;有时会觉得知识点的分布不集中,课下复习时感到吃力;有时复习安排不及时导致前面知识没巩固,造成对后面知识理解困难。
这些问题,在刚开始几乎可以说是困扰着每一个人,但是,不知道从哪天起,改变悄然发生。
我们开始通过教学日历设定总体的学习计划,开始主动地在课前进行适当预习,并希望通过预习发现自己理解上的难点并争取提出一两个问题;开始主动整理笔记,绘制思维导图和构建学习框架,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开始在课后主动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交流。经常跑去图书馆借免疫学,内科学等专业参考书,提前学习有关的疾病和机制,增进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大家渐渐地适应了整合课程,并且爱上了整合课程。
我们发现,在课堂上,我们的临床思维受到更多的关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力的比拼。老师更多地引导大家自主联系所学结合实际,综合地考虑问题。我们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去独立地主动地思考与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我们发现,以器官系统为单位学习,生理学的功能、病理学的改变、病理生理学的具体疾病、诊断学的检查、药理学的治疗和医院见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从基础到临床,从理论到应用,对我们的临床思维的锻炼和职业胜任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渐渐习惯,渐渐喜欢,渐渐擅长进行整合课程的学习;也在整合课程的学习中渐渐改变,渐渐成长,渐渐提高。
回过神来,温暖的阳光已经洒进明亮的教室。
我们正满怀热情地走向成为医学精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