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 星期二 阴
《礼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古时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使得东方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天下。《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可见礼仪情义的教育,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青砖黛瓦,绿树红墙在济南的街道旁总是不经意地流露出这个城市典古雅致,沉静内敛的心性。济南人见面的称呼——一声“老师儿”仿佛也在笃定地落实这个城市浓郁的文化气息。
而山大趵突泉校区的古建筑别墅群,兴隆山硬朗的山脊眉目,洪楼花式繁复的欧式教堂也使得每个山大学子仿佛浸润于文化的汤汁中。从上课前的行课礼,到陌不相识的路人的一声问候,从提前十五分钟到教室,至主动向老师问好。礼仪文明教育像是丝丝缕缕的针线交错穿支起现代高校学子血液里流淌着的礼仪之魂。一系列的“诚信状”活动与礼仪文明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领导、导员及学生干部合作组织的努力成果,也同样是山大学子切身实际投入礼仪活动的实践良机,是齐鲁精神,孔孟之魂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可忽视的步骤。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而这类礼仪的重建,将从青年入手,从山大学子的一言一行开始。
孔子有言:“不学礼,无以立。”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固然也应该在当代青年的时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