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到读者上那些支教的故事,那些大山里闪烁的人性微光,心里总泛起一丝懵懂的神往,“支教”,一个多么遥远而神圣的字眼,就这样在童年的夜空中挥之不去;今天,我已经成为了支教队的一员,童年的幻想如晨光洒落般照亮现实的自己,我忍不住张开双臂,想要拥抱这似曾相识的乡野气息,宛若梦境。
七月的风灼热了大地,阳光下是向乐陵进发的我们。见到孩子们的那天,看他们热火朝天地搬桌椅,打扫教室,质朴的小脸被扬起的灰尘弄得脏兮兮的,但他们的眼神却是那样的澄澈明亮,他们的笑容是那样天真无邪。听他们一声声腼腆的“老师好”,从未得到如此热情礼遇的我,倒真有些不好意思。那天下午,老师们第一次上课,窗外知了嘶鸣个不停,整个校园难觅清凉,可我仍能记得孩子们那专注的神态,那好奇的眼睛,仿佛来赴一场久违之约,兴奋与期待挂在每一张小脸上。只觉天地静止,时光也如此温柔。
支教不是心血来潮的泛泛而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空中楼阁,每一点成绩的背后,都有着整个团队的努力。从最初的选拔、相识,到后来的试讲、策划,用双脚丈量兴隆山到趵突泉的距离,用不计代价的准备,只为那一堂课的精彩。有过跋涉时如火骄阳下湿透衣衫的汗水,有过失败时月光下清冷孤独的眼泪。但我们深知,这一切都是值得,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给学生们批小册子,忽然读到一名学生写到很欣赏自己的课,激动的心足以使一天的疲倦都随风而去,畅快如在风雨中奔跑。
作为奇迹风帆支教队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见证者,我曾在怡人的清晨,于屋檐下倾听孩子们晨读的书声;我曾在灼人的午后,于树荫里注视孩子们风一般飞驰过眼前;我曾在夕阳残照的黄昏,定格孩子们认真的眼神或倔强的嘴角;我曾在万籁俱寂的子夜,仰望满天的繁星,神游中,看到最亮的那颗宛若我童年时的眼睛,也在注视着我。
“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这是巴金老人一生的心愿。或许是为了儿时的梦,或许是为了年轻的心,这个夏天,我愿在这远离了繁华喧嚣的乡野,化身泥土,静静注视这些花朵触摸天空的模样。但随初心,莫问前程。